問題少年功能系列

DuoSuccess.com

構成問題少年的原因錯綜複雜:

  1. 首先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易使孩子產生情緒障礙,從而形成反社會心理引發犯罪;
  2. 應試教育只重視考試成績,忽視道德規範和法制教育,而對成績差的學生冷眼相待甚至放任自流,導致他們自暴自棄;
  3. 社會上黃賭毒和流行文化氾濫,誤導青少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4. 青少年感情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低,易受情緒左右,犯罪行為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偶然性。

子女不聽話,家長通常的處理方法是「先罵後打」。然而兒童若經常出現爭辯、抗衡頂嘴、大哭大叫、情緒突變、吹牛自誇、引人注意、破壞物件、不聽指示、固執易怒、說話過多、愛說粗話、欺負他人、攻擊他人、戲弄他人、恐嚇他人等行為,可能是有暴躁問題,即問題少年。「打罵」只會使問題變本加厲,一般來說,問題少年十歲後就難於轉變(兒童十歲開始踏入青春期)。故家長若發現子女有暴躁跡象,應與我們合作協助子女消除暴躁傾向。 同時在面對逆境時,需要培養建立正面樂觀態度,和堅毅積極的人生觀。

造成兒童暴躁的原因很多,家長管教過嚴或婚姻出現問題、兒童在學校遭朋輩欺凌、被針對導致自尊感低、再加上電視節目、電子遊戲和漫畫卡通的影響,都會使兒童變得暴躁。

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是人際關係中較為維妙和需要小心處理的問題。特別是現代的家庭,父母忙於工作,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與前不同,缺乏了許多相互理解和默契,以至產生了一些不相容的問題。

重要研究結論跟傳統概念迥異,問題兒童與貧富無關。根據《國家郵報》報道,研究員發現在加拿大全國四百四十萬名兒童之中,約佔四分之一患有行為或學習上的毛病;這些問題往往令他們無法繼續上學。 據將於下周在渥太華市發表的一項重要研究報告內容指出,在一百二十五萬名病童之中,大多數都不是生於貧窮家庭。這項由聯邦政府委託進行的調查合共研究了二萬名加國兒童的資料。

一名兒童是否在人生中擁有一個好開始的另外三個預報因素是:父母行為模式,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發揮功效,母親是否患有抑鬱症。

這些結論正好與傳統概念相反;很多人以為,大部分有問題的學童或行為上有毛病的兒童均來自貧窮家庭。事實上卻非如此。」「兒童的脆弱程度不會受到富或貧的影響。」雖然消除兒童貧困問題是一個值得嘉許的目標,但它卻不是降低人們童年脆弱力的方法。相反地,政府應該推行一些照顧到所有家庭的社會政策,而不應單單注重貧童。

美國政府2001年7月14日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2000年,美國大約有300萬青少年曾經非常認真地考慮過自殺,甚至曾經試圖自殺。

中醫對情志致病和情志與疾病有著獨到的見解,如果已經有患病表現應及早接受中醫的治療,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我們可以預防/防止這樣的情形發生,即在此之前將失衡的心身調理好。

我們的調理,包括了心理、生理和病理,是在健康的前提下身心健康。可以改善服用者的德、智、體,以及社會責任感。促使人們的價值觀產生改變,這是古樸純結的人生觀/世界觀,沒有仇恨,沒有怨氣,沒有暴戾之氣。

更重要的是,孩子不適應這個社會、學校、或老師和同學,成績低下,不一定是其本身的智慧有問題!我們常常見到一些孩子,父母對之愛恨交加,其實此孩子的智慧遠高於其父母甚至其老師,此時,上課的時候當然不用心了,走神也是很自然的事(即大腦一時的空白)。這個時候我們的工作是誘導孩子接受現實環境,紆尊降貴,適應低端,笨一些,以應付平常的考試或一些他不感興趣的東西,暫時回到低水準。待回家之後再做他喜歡做的事,或想他喜歡想的事(走神本身即是常人難以理解的高智慧型表現),並鼓勵和指導合適他的範疇,這樣對孩子才是公平的。同時,糾正其父母的看法或概念也更顯得重要了(此前提是必須了解他們的思維和性格)。

這是一個系統的學問,需要全面的知識。對現代心理學而言,這是嶄新的概念,富有挑戰性,且可改寫心理學和犯罪心理學的歷史。

這些都與健康或內分泌有關,有其內必有其外也,把健康調理好,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因為在中醫的立場,情緒健康內分泌的不平衡,均會影響人的心理。

身體差的時候,思維、能力、人品也會下降。

強針對性,特別是涉及的相關經絡和臟腑。

 

詳閱「功能納米系列產品」底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