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平衡相對穩定系統的尋求(一)

第一輯 第二輯 第三輯 第四輯 第五輯 第六輯 第七輯 第八輯 第九輯

 

現在,世界文化界對中國傳統文化頗感興趣,并組織各種協會進行研究,特別對傳統文化中的預測問題大為關注,研究各種相關的推導方法,既然如此,我認為方法的問題先別著急掌握,得先懂得中國傳統文化它尋求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思想方法?什麼樣的世界觀?這個問題解決了,就會一通百通。就具體分析方法而言,比如說“批八字”,除了能給人批八字外,當你“批”的技術水平高的話,這個杯子,你給我批一下它的八字,能不能批?一般人想不到也能這麼批。為什麼?因為思想方法沒有根本解決。如果你不用“批八字”的方法,用“六壬”的方法判斷,當然也可以。用什麼推導方法都可以。“五行”方法可以不可以?“五行”方法也可以。這麼說,怎麼推導判斷都可以嘍?當然﹗具有這種判斷過程中采取一種什麼樣的思想方法進行推導。這個思想方法一解決,就能達到一通百通的目的。

比如說,關於地震的問題。有人問我:“近期內有沒有地震?”同時他的身無意識的在晃動。這說明在他站的那個方位一定有地震,而且是以晃動為主。幾月份,震幾次,是幌動為主還是跳動為主?往往通過來咨詢的人及其周圍其他的人無意識的動作都告訴你了。在我國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間,均說明了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非常好,很多事物的規律都在事物的“外應”中間全“告訴”(反映)給你了。但是,往往你自己不知道。因為什麼?因為你判定事物規律的思想方法沒根本解決。你不懂得,不懂得通過怎樣的思路去判斷。

中國古代的比如像“陰陽文化”大家都知道。這種文化按照英國湯恩彼博士(遠古歷史學家)的推測,大概有兩萬年之久了。這種遠古的“陰陽文化”,至今現代的科學(包括最發達的科學)自主不自主的往往都符合了它這種文化所反映的規律。這是西方很多學者最感惊奇的事情。除此之外,我國古代還有一種是“五行生克制化”的文化;再就是“易經”“易學”文化。八卦,八八六十四卦等;還有一種是十個“天干”,十二個“地支”的“干支”文化。我國古代不管什麼算法,什麼推導方式往往都離不開這四大文化系統的規律。這四大文化系統,你隻要從理論上掌握了它們之間的規律性,你怎麼運用都可以。無非就是這些文化方法之間進行一些不同的搭配而已。

總之,我國古代就是以上“陰陽”文化,“五行”文化,“干支”文化,“易學”文化這四大系統文化為主導文化。

“易學”文化,為什麼稱做“易學”而不用“周易”這個詞來代表這種文化呢?“周易”這個詞代表的范疇太窄。易學界是不能講“專家”的。一到易學“專家”水平,往往可能就沒什麼用了。易學不講“專”,講“博”。一“專”了,就走向死胡同沒什麼用了。因為“易經”講的是“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紋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作八卦。此類萬物之情,以通神明之德。”這說明了,易學要求我們每位學習和研究者,要盡量多的了解掌握“天人地”之間一切事物的規律,盡量具備多方面的知識。

“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圣人之道鮮矣。”這就說明“圣人”與老百姓的最大差別是什麼?即“圣人”具備用“易學”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而老百姓一天到晚在盲目地使用易經的道理在實踐,但是他自己并不知道這是易經的道理。“圣人”和老百姓差就差在這里──是否具有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以上這四大傳統文化系統,都是系統完整有充分的理論及根据的。所以,了解周圍的這四大文化系統的規律,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就都掌握了。

“陰陽文化”。“陰陽文化”都包括哪些內容?包括:太極理論及其指導下發展起來的“太極文化”;也包括“易學”中的陰陽爻(“一陰一陽之謂道”),上下卦、內外卦、交錯卦、反對象……;還有中醫學中的“陰陽”等。弄清楚這些規律的意義,這是中華文化最基礎的內容。易經理論中有一種“不易”的思想。“不易”思想指的是世間有一種根本不變的道理。但是,哪個是根本不能變的道理呢“一陰一陽之謂道”,即“陰陽文化”這個道理。所以說,它是中華文化最基本的道理,也是最根本的規律。

“五行文化”里包括“生、克、制、化”。它有“相生”的過程、“相克”的過程,互相制約的過程、還有互相“化”的過程(包括:“正化”、“對化”、“反化”等各種“化”法)。誰和誰搭配“化”作什麼東西,它都有個生克制化的規律。

“干支文化”包括些什麼?即十個“天干”、十二個“地支”及其搭配規律。還有甲子、六十甲子、“六甲”、“空亡”等等。什麼“批八字”、“十筮正宗”、“大六壬”,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的往里一配,十天干、十二地支它們之間互相搭配,這些搭配又跟“五行”和“陰陽”文化配合,進行“沖”“合”“刑”等找出事物的規律。這個“干支文化”與西方的以黃道十二星座為基礎的判斷方法相比較的話,為什麼說咱們的“干支文化”為基礎的方法要准確得多?西方也有“占星術”,也有占的不錯的人,其中也有占的很准的人。那麼咱們傳統方法占的可能更准,是因為我們的“干支”方法中,比某些西方的“占星術”又充實了那些因素呢?多增加了一套十個“天干”的規律。十個天干是干什麼用的?十二地支呢,實際指的就是西方的所謂黃道十二星座。因為一年呢,分十二個月。晚上十二點(子時)的時候,正南天空上的那個星座是什麼星座?就說明我們地球上是哪個月份。比如說是獵戶座,他們就說是一月份(一年的開始)。而我們的老祖宗把這種天象稱作“子鼠”(為陰歷的十一月份)。就是說咱們的立冬前後也是西方獵戶座持世的時候。“丑牛”指的是西方的雙子座(陰歷十二月)持世的時候……各個民族用傳統方法觀察天體星辰的時候,星體的結構往往是由仰觀星體時感到的樣子而決定的,由於觀測的角度、范圍及類比的樣子不同,才產生了星體結構的差异。由於都是仰觀俯視得到的結果,大家都把黃道大概的分成了十二等分,同樣在對應的天球上,也分成了十二等份。同樣地球赤道(自轉)平面與太陽(自轉)黃道平面有一個23度多的交角。

那麼地球在圍繞著太陽轉的過程中,太陽同樣強度的光線,對其不同的地域的照度的多少是不一樣的,因此,才造成了地球上南北半球一年四季不同的變化以及晝夜的長短、照度、氣溫、氣候等的不一樣。太陽光照較強的部分,由北回歸線往南移動;到赤道這個地方稍稍一“停”(由北半球轉向南半球的過渡時期);然後再往南移,到了南回歸線稍稍一“停”,又往北返回移動;到了赤道稍稍一停,再往北移動直至北回歸線,稍稍一“停”又返回往南移動……這幾個階段形成的往复(方向變化)過程,就是咱們說的十個天干所表示的規律。

它表示的也是同個星球在不同的月份,它在地平以上的高度是不一樣的。這其中所謂的“停”是指在往复過程中相對運行速度減慢(因有角度和方向的變化)或暫停(向相反方向運動或變向運動會出現這種狀態)。會造成照度能量的集中。這也是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大節氣產生的主要原因。總之,也就是說“十二地支”表示的是經度變化,“十個天干”表示的是緯度變化。天球上的經緯度定了以後,由於它與地球上的經緯度是對應的,天上星體的經緯度位置能確定了,地球上與其經緯度位置相應的區域中事物的變化就能與該星體的變化找到相關聯的變化規律。比如說:月亮在天球上的某個經緯度出現,在其下方又有十大行星中的某幾個行星出現,那麼天球上干支(經緯)表示的這個區域所對應的地球上的這個經緯度的區域,肯定要下大雨。因為月球及行星都有一定的引力。當它們靠近聚集在一起的時候,造成了引力的增強,就把地球上的水氣結構的云,大量的吸到其引力增強的對應區域來了。云層中水濃度增加很多,這樣的話,就容易造成降雨。但是與該區域地球上對應的另一個對面對應區域,就容易產生干旱或者出現晴天。再一個呢,就是月亮運行中,過與地球形成的升降交點的時候,其交點對應的地球上相應的區域也會下大雨。這些都是根据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天文氣象學”的一些思維方式總結出的規律。它與現今西方的天文、氣象學的概念不一樣。

現今天文學說都是“日心說”。我說“日心說”、“地心說”都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因為這些學說說的運動,都是研究相對運動的物體之間的規律。講“相對論”。往往都是站在運動的物體上,研究運動的規律性。但是,中國古時候跟現在的西方的研究方法不一樣。它首先尋找的不是一種運動形式,而是首先尋找的是一個相對穩定相對平衡的這麼一種環境系統,那麼坐標原點的確定,它就要想方設法尋找一個相對基本不動的參照物作為坐標原點進行參照,它才能比較出各事物間的變化規律。

所以,中國古時候,往往采用的是“以我為核心”或“以地球北天極為核心”的研究事物及天體規律的方法。為什麼?因為華夏古人在研究事物及天體的時候,發現在北天極的上空有一顆星,這顆星就是咱們所說的“北極星”。它在北天極一度范圍內晃動。也就是說相對來講,它在天空中沒有比較大的位置變化及運動。

因此,他們就確定把地球的北極和北極星之間拉了一條軸線。所有的天體都圍繞著這條軸線在運動。從而就可以比較出天體之間哪個超前了,哪個落後或相遇了。再將每天、每年等又拉了一條南北的子午分界線。每年、每季、每月、每個節氣、每天、每時的比較這些星體之間的變化規律。這樣就能參照比較哪個星體“過”了,哪顆星體“回”了等。

由此變化而引起的地球上會產生什麼氣候?產生什麼疾病?物種產生什麼變化?社會會發生什麼大的變革等等,靠這種思路就能找到各事物之間相關的有序性的規律。古人由這種思想方法啟發產生了用“天干、地支”系統反映客觀規律的方法。

然後,又發展出了“六十甲子”、“六十納音”、“五運六氣”、“卜筮正宗”、“增刪補遺”等子丑寅卯、甲乙丙丁、“沖”呀、“合”啊、“刑”啦之類的推理方法。這些方法都是根据天象的變化而總結出來的。

“易學”里除了有“陰陽文化”,還有“先天自然之易”。“先天自然之易”指的就是“河圖”和“洛書”。也就是咱們所說的“無字天書”。隻給了你畫著黑白圈的那麼兩張圖。一個叫“河圖”,一個叫“洛書”。宇宙間的一切奧秘全都包含在里頭了。“河圖”是“加減之源”,“洛書”是“乘除之源”。“河圖”、“洛書”中的數理規律大家如果研究透徹的話,咱們可以發現,現在的很多速算法往往都是根据“河圖”、“洛書”所反映的規律而來的。簡單的四則運算,咱們中國傳統的手算、速算、珠算等方法往往比現在的計算機還要快。這也就說明了咱們傳統的某些計算推理的思想方法要比現代西方的某些運算方法的思想先進的多。這些內容在這里還不能講得太深,因為講的太深入的話,講的可能全是專利的內容。牽扯到計算機革命的問題。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是想方設法把复雜的問題簡單化。因為是顧大局的思想為主體,所以主要是通過尋找共性的、主導的、主要的規律來解決問題。而西方現今的主要文化,是在私有制中產生。由於自我性的強調,往往是顧局部而不能顧整體。因此,宏觀長遠的大局的問題往往看不到。從局部眼前看,目前西方很多的東西都是“很科學”的,但從長遠整體看:生態平衡的破坏、各種污染、惡性病、艾滋病等的產生、人類整體免疫的低下等等?從大局上看全都是錯的,都是不可取的。這就是由於文化與文化產生的年代及歷史背景不同所造成的。現在需要我們把西方當今的每一個具體的科學內容都把它搞得非常清楚,然後把它再與我們傳統的大局性的整體的科學思想結合在一起。這就是我們現在所必須要做的工作。

我們傳統中“先天自然之易”方法的先進,倒不是說其產生的當時歷史時期科學技術如何發達、先進所造成的,而是由於我們老祖宗“結繩紀事”的習慣總結出來的。“結繩紀事”的過程中,很容易就能統計出來,這類這類事物跟3有關系;那類那類事物跟4有關系;那類那類事物跟5有關……很容易就把不同的事物分門別類、分層次地分成八種大類型?把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范疇、不同的類型、不同的范圍、不同的概念等的事物都會分成八個大類型。比較這八個大類型的場效應關系,就能找出其規律性。這是易學中“易簡”的思想所決定的。這也是將复雜問題簡單化的原則。目的是為了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這就是“先天之易”,“自然之易”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