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和文化

心得體會,喜悅分享
龍衛權
Posts: 7011
Joined: 2007-02-24 Sat, 9:03pm
Location: 加拿大多倫多
Contact:

宗教和文化

Unread post by 龍衛權 »

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之間,都應該互相理解和尊重.
基本的原義和目的都是一致,只是表述詮釋和理解的不同而已.
如同人類不同的膚色並不表示什麼,他們的病理生理和心理都相同,生病時用的也是一樣的治療方法.

最起碼在醫生的眼中(普同一等:)
李实
Posts: 2510
Joined: 2007-02-27 Tue, 11:54am
Location: 中国·上海
Contact:

Unread post by 李实 »

有些宗教本身就是強烈排斥其他宗教的。不知道應該如何對待。
鄧樹英
Posts: 332
Joined: 2008-01-03 Thu, 12:11pm
Location: 中國深圳

Re: 宗教和文化

Unread post by 鄧樹英 »

龍衛權 wrote: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之間,都應該互相理解和尊重.
基本的原義和目的都是一致,只是表述詮釋和理解的不同而已.
如同人類不同的膚色並不表示什麼,他們的病理生理和心理都相同,生病時用的也是一樣的治療方法.

最起碼在醫生的眼中(普同一等:)
舉手贊同。
學習各種宗教文化思想學說時往最高最大方向思考的話可以獲得最大的教益,李兄的困惑也不復存在了。(在下愚見,無針對閣下的意思,李兄請勿見怪 :wink:
眾善奉行
李鴻亨
Posts: 196
Joined: 2007-07-06 Fri, 12:17pm
Location: 香港

Unread post by 李鴻亨 »

中國文化本身就有求同存異的心量胸襟。 :D
中國文化愛好者
李鴻亨
Posts: 196
Joined: 2007-07-06 Fri, 12:17pm
Location: 香港

Unread post by 李鴻亨 »

以下為後學就中國文化所包含的融合思想,在一份刊物撰寫的,敬請各位不吝賜教

儒釋道三教融和論(上)

有關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論著,古往今來之纂集可說汗牛充棟。然而大多數是以自己宗派作本位,經咱家教派之理解(時有曲解),再「攝取」其他宗派義理為己用,並通過所謂「判教」以定理論層次的高低,最後亦必以己派所宗之旨為了義教。此中較具體而明顯的,的,例如印度的戒賢論師,以自己所宗之大乘瑜伽行派為主,判攝第一時之《阿含經》唯攝聲聞根器而說我空,的,皆為不了義教,而以第三時為普攝諸根而說之《解深密經》,因謂此經具顯空有,故判為了義教;但以般若經為宗的智光,其判教則為:第一時諸阿含經言心境俱有,為小乘根器者說,第二時說唯識境空心有,為大乘法相之中根器者闡述,俱非了義,只有到第三時所說的《般若經》,顯心境俱空,平等一味,為上等根器者之教方為了義,此即印度佛學中有名的「三時判教」。
雖同為佛法,但因判教者依其思維方式或體證深淺闊窄之別,而有不同的層次的判析,但將別教義理攝入自己體系內,並合為同一歸趣(雖分空有,但同歸為佛法)的旨意則一。
不過,雖然已將別教宗旨攝入自己體系內,但因為其分判層次井然有序,即言唯識法相必不含攝般若阿含,言心境俱空必不含攝境雖空而圓成實性之心為有,故這種只能說是「合一」,而非「融和」,融和並非合一。
所謂「融」,即「和」也(說文),明之甚也,《詩經大雅.既醉》篇:『昭昭有明。』即徹底明白通達的意思,因此「融」亦有徹底圓滿無滿礙地貫通之意;又如《通鑑長篇》:『公案之費,敷於民間者,謂之圓融。』此中「圓融」也者,因提及公家費用,在民間運行,當指金融的流通,所以「融」亦有流通義;再如王安石的《初晴詩》有:『瓦溝已見雪花融。』句,當知「融」亦可指「銷鎔」,即臻此中有我,我中有此,乃至無法再區分,互遍互融,不相妨礙。因此,能有「昭明」,「貫通」,「銷鎔」等內涵,才是「融和」的意思。學術思想義理上所謂之「融和」,必然是以更高、更深、更廣之理來融和貫徹,否則無可避免地有事相上的執滯,更不能達到事事無礙,和諧大同,於是矛盾衝突便會出現。所以言「融和」,不能有一絲毫的私欲私利,不能有一點宗教法義的執見。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篇),本文就是想闡述儒釋道三教由互相衝突、衝擊,至合一互補,至相互融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和諧而又非千篇一律,歧異而又不會互相衝突,難分扞格的歷史原因及義理上的融攝,即成《禮記》中所謂:『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但先聲明,這是一個極大、極深、極廣的課題,即使寫數十部專書,亦不能暢其底蘊於萬一,何況以上要求,更非槦杇之材如在下者可勝任,但因見宗派之間心眼淺窄者之互相攻訐排斥,為此而草撰此文,作拋磚引玉之效而已。
將三教合一的活動,中國歷來所在多有,而合一的學理水平、動機等亦難一致。例如明代正德年間之林兆恩,其創立的「三一教」,以「綱常為立本,見性為入門,虛空為極則,分庭為禮,以道自重」,已是將三教合一而別立一有系統教法的宗教,但他較為歸儒宗孔。
到清順治年間,自稱元始天尊降世第九代祖師黃德輝,倡儒佛道三教合一,但以全真教的「修煉金丹」為主旨(按:其是否真的合全真教乃至道教金丹旨要,請自行與全真派《龍門心法》、《修真九要》乃至魏伯陽《同易參同契》、張伯端《悟真篇》、《性命圭旨》、《雲笈七韱》等對斟。然而從中亦可看到,宋明後之道教曾將儒釋禪法等融攝在其著作中,而又供其他教派援引了,例如紫陽真人張伯端在其《悟真篇序》中便提出了『教雖他三,道乃歸一』的說法,詳於後述),訂《禮本》、《愿懺》、《雷唵經》等三經,作為闡道章本,更使三教合一乃至五教合一(還包括耶教、回教)的說法推至高峰,為其一貫之道立下後來散佈各地的極大的發展模式。
的,雖然沒有三教合一之名目,的,中國文化本身的思想,的。一般學者會從漢末出現的《牟子理惑論》,的,例如內文有云:『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緒。佛之言覺也。怳惚變化,分身散體,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圓能方,能老能少,能隱能彰,蹈火不燒,履刃不傷,在污不染,在禍無殃,欲行則飛,坐則揚光,故號為佛也。』此中與道家老子之言道德,謂佛是道德的始祖,故有這種比附,因中國文化所言的「道」,有路徑軌跡(例如《詩經小雅.大東》篇:『周道如砥。』)、天地生命依據之理(如《中庸》:『率性之謂道。』,《國語.吳語》篇:『道將不行。』)等的意思;而「德」則有貫徹於道(如《莊子.天地》篇:「通於天地者德也。」)、有成就並融合萬物之才能(如郭象《德充符疏》:『事得以成,物得以和,謂之德也。』)、上乘的行為心性(如《淮南子.齊俗訓》:『得其天性謂之德。』),而祖也者,元如之意,元即根原、本原的意思(如《易經》:『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乾元,始而亨者也。』,綜合上述,所以認為佛是具有道德的意涵,如以一般通俗性的講法,認為「道德」僅是指「人應該遵從的行為規範」,明顯不符合其原本的旨意。但是《牟子理惑論》中又謂佛有分身散體,能飛能隱的神通性質,又與莊子於《大宗師》或《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所描述的「真人」、「至人」,又有許多不謀而合之處,由此而謂佛即真人、至人,而被後來的學者謂三教合一理論之始。
但是,這只能說是道家與釋教有可能融和合一之理,因《牟子理惑論》中亦有人詰難云:『孔子以五經為道教,可拱而誦履而行;今子說道,虛無怳惚,不見其意,不指其事。何與聖人言異乎?』 牟子回應:「不可以所習為重,所希為輕。惑於外類,失於中情。立事不失道德,猶調弦不失宮商。天道法四時,人道法無常。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道之為物,居家可以事親,宰國可以治民,獨立可以治身,履而行之,充乎天地,廢而不用,消而不離。子不解之,何異之有乎?」這明顯是以道家作為牟子立論的宗旨,而非儒家,但是將「道」融於家即可以事親,將「道」融於國則可以治民罷了,這又跡近於儒,與佛更只是跡似。
不過這種「跡近」、「跡似」,仍只是合一,而非融和。憨山大師《夢遊集》中曾謂:『儒以仁為本,釋以戒為本,若曰孝弟為仁之本,與佛孝名為戒,其實一也。故三教聖人,所同者心,所異者跡也。以跡求心,則如蠡測海﹔以心融跡,則似芥含空。心跡相忘,則萬派朝宗,百川一味。』所言心者,尤如說一大法界總相法門本體,即一切法之本,的,即使儒家亦言此本於一切根源者亦是心,例如孟子:『盡其心者,即知其性矣,知其性則知天矣。』,王陽明之發明本心而謂:『凡知覺處即是心。』道家亦說此心,例如鶴臞子《唱道真言》或盻蟾子《靈源精微歌》中提及的:「真元心體,即靈源金丹,丹者單也,惟道無對,堅固如金剛,不生不滅不壞,瑩光徹照,能留取而恆照汗青者,此丹心也,非生滅假身所煉就之丹也。」
可見,中國文化中本有與佛法相含接的內涵,三教才可以說得上合一,乃至言融和,這就是儒釋道三教都是心性為主之學(道教修煉丹道者亦非全以身命為主,至後來所謂性命雙修,亦以心性修養為主要,可參考上述道教例如《性命圭旨》、或黃元吉《樂育堂語錄》等,黃元吉言中道丹學,言致中和,較近儒家),甚至認為人可以通過某些方法成聖、成佛、成真人,臻於至善,與西方宗教認為人不能圓滿究竟,不可能圓善,不可能掌握道德實踐,而外推至上帝才可以具有,因此人只可以服膺這個上帝,只可以將生命未來交給這個上帝,永遠只能在其福蔭庇護下生活,所以對衪只可以信仰順從,而不可能與至高至善者等同甚至超越的教義,是明顯地不同。
有不少學者如此區分中華文化及西方文化,籠統簡略地說:
中華文化:綜合、和諧、立體、非線性、深微機變
西方文化:獨立、單一、線性、征服、表象
至於說中華文化不科學、沒邏輯,這要看何謂科學,何謂邏輯。若言數理機械建築之學為科學,則中國亦有其堪輿建築、水利、九章算法、據河洛理數而制之渾天儀等。公孫龍子與惠子之堅白、子魚等論亦可說是邏輯理則,印度之因明學亦如是,只是推斷方式不必盡同西方邏輯罷了。
從上比較可知,既然中國文化本身已具備這種可以融和三教的內涵,那麼可否追源溯始,找到比《牟子理惑論》更早的思想文化去證明呢?雖然莊子《齊物論》已有『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唯一』的說法,但將萬事萬物共融,的,比老莊孔孟甚至佛陀更早出現,是為中國文化之根,那就是《易》。
(下續)
中國文化愛好者
李鴻亨
Posts: 196
Joined: 2007-07-06 Fri, 12:17pm
Location: 香港

Unread post by 李鴻亨 »

儒釋道三教融和論(中)

  凡學《易》而有一定基礎者,無不知《易》並非僅指《周易》。《周禮.春官》言:『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而現存之《周易》,亦包括卦爻辭、文言、大小象、彖傳、說卦、序卦、雜卦、繫辭等十翼(按:自歐陽修《易童子問》中考究後,因謂十翼繁衍眾脞,自相乖戾,與孔子《論語》所言差異甚大,後人普遍已認為十翼非孔子所作。近人熊十力先生於其《乾坤衍》中更謂六經皆非孔子所注疏。若孔子五十歲而後方學《易》,或真不足時間各為疏釋。《中庸》《易傳》中之言性與天道,孔門弟子亦不至於不可得而聞{見《論語.公冶長》},但本文非以考據訓詁為主,而直以義理言,故凡有關訓詁經學,恐難於短文中一一釐清,未盡之處,敬請原諒)。而焦戇的《易林》,京房以納甲卦氣為主的《周易飛候》、《風角要占》,揚雄的《太玄經》,邵雍的《皇極經世》等,皆仿《易》而另成體系,王弼以老莊援解《易》而成義理派,來知德纂易圖著《周易集注》而回歸象數,故當中又明顯有河圖洛書等內容,故此言《易》,豈只《連山》《歸藏》《周易》等三《易》?
夫《易》,其道甚大,無所不包。固然有後人因研《易》而不斷擴充其內涵,不斷借《易》而抒發己學,不斷援《易》而開物創新。但若果《易》本身不含此廣大悉備,納一切法而歸諸一本根,兼且真能捲則退藏於密,動則變遷不居,周流六虛,卻不陷於經典權威之框要,而能各予所適(參考《易.繫辭傳上》:『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句)的功能和內涵,恐怕不免落入一般宗教的排他獨斷,或各成山頭主義,自是非他。中華文化能納百川於大海,自有其淵源。
《易經》內有關融和合一的思想,可見於《易經》中如《乾卦.文言》:『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等天人合一的思想;《易.繫辭傳》中:『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等可供不同的人應用於不同情況的功能,方可達到殊途同歸,百慮而一致,方可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見《漢書.司馬遷傳》),更臻至宋儒程明道言:『天人本一,不必言合。』之天人融合太和之境(《乾卦‧彖辭》云:『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中所言之「太和」,即萬物絕對和諧的狀態,宇宙萬物方可各自安寧地成長活動),及《莊子.齊物論》言:『道通為一』之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等修為。
就是因為《易》中蘊含這種天人本一的義理,便做成中醫與西醫本不相同的體系。
明朝時大醫師張介賓於《景岳全書.類經附翼.醫易義》中有言:『嘗聞之孫真人(即唐代大醫家孫思邈)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大醫。」(可見於其著《千金要方.大醫習業》)每竊疑焉。以為《易》之為書,在開物成務,知來藏往;而醫之為道,則調元贊化,起死回生,其義似殊,其用似異。且以醫有《內經》,何藉於《易》?舍近求遠,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茅塞稍開,學到知羞,方克漸悟。乃知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而造化萬物;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雖陰陽已備於《內經》,而變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陰陽也;醫易同原者,同此變化也。豈非醫易相通,理無二致,可以醫而不知易乎?』這種要明天地陰陽二氣之理,方足以言大醫的觀點,乃《黃帝內經》繼承《易》天人合一之理而來,與例如《素問.寶命全形論》謂:『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等說遙相呼應。
而《易》與道家的關係,明顯可見於《道德經》中有關天地生成演變的說法,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與《易.繫辭》上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之說是否可契合?而《道德經》再言:『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更道出了道家與《易》的關係。《周易參同契》這部漢時道家丹經固然以《易》解煉丹之法,即以後各種丹書,亦不多不少滲雜《易》的思想,如清乾嘉年間龍門派道士劉一明之《道書》,便有『丹道即《易》道,丹經子書,千帙萬卷,總不外《易》理』之說。
只是,道家之言無為,似乎在《周易》中並不明顯,何以王弼釋《易》時,卻以道家無為之說,例如他說「天地萬物以無為本」、「賢者恃(無)以成德」等來疏解《易》理呢?何以同是言《易》,儒家剛健之《易》,為何又不同於道家陰柔之《易》?是《易》本身有矛盾,不能成太和境地之義,還是之不過儒道各取《易》義,偏向不同,方有所異呢?
其實即使《周易》中,即有以柔順為德性之坤卦,而其厚德載物之義,亦《歸藏易》萬物莫不歸藏載積於其中之義,亦可以是《周易》乾卦初爻「潛龍勿用」義,亦可以是《易.繫辭傳》言《易》之性體時謂:『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的義理,在儒家,言心體道體為實,以其言此體充盈,具生生之德,方足以開物成務,故不能接受道家言道體之虛、言無為。此皆儒者未明《道德經》『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等義,當然更難與佛家之言「無為」相應,亦不知何以佛家所可以與《易》相通之處。此中不動,猶含寂感之真幾,此真幾雖極細微而幽玄,卻是感而遂通天下的本能。
只是王弼以其未感前之寂性而言故云無,此無非本性斷滅之無,此無為非枯竭之無為,而是沖盈天地萬物於內,未成諸色彩形狀之無為本性,亦陰陽未判前之太極體性,其名曰「無極」(周敦頤《太極圖》即有『無極而太極』之說),曰「無為」。若通達此義,方知儒釋道三教與《易》何以相通,何以三教皆可援引《易》說而與《易》不相違。的《佛說須真天子經》中有萬法歸一、法界一如,非不二界;及《大般若經》卷二十二言『一切相無相,非一相,非異相』的見地。
佛家經論中有關「無為」,隨舉即有:
《金剛經》:『一切諸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惠沼《成唯識論了義燈卷第一》:『從質名無為。從見名有為。以許無為依識假立。』
《成唯識論》卷10:「真如亦是識之實性,故除識性無別有法。攝有漏有為法,亦攝無漏有為法及無漏無為法三種,故知阿賴耶識亦攝圓成實、依他起、遍計執三自性。」
《成唯識論》卷2及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45皆有下述:『然契經說有虛空等諸無為法。略有二種。一依識變假施設有。謂曾聞說虛空等名。』
《維摩詰所說經.不二法門品》:『有為、無為為二。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礙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但是,雖同是「無為」,同是一切法的根源,儒道與佛家仍有差別。
的,佛家之「有為」,即梵語samskrta;而將asamskrta譯作「無為」。的《辨中邊論》中解釋:『一切法者。謂諸有為及無為法。虛妄分別名有為,二取空性名無為。』虛妄分別屬因緣法,而「空」則是圓成實之本性,不生不滅,為法界若虛空之淨性(梵文prakrti-visuddhatvat,按因無法打出文字上面的標示,故從略),《辨中邊論》又解釋此法界淨性:『非染非不染,非淨非不淨,云何非染非不染?以本性淨故;云何非淨非不淨?由客塵所染故。』
據此,因為唯識家將「有為」這個名稱看作染法,將「無為」看作淨法,而此淨性又為客塵所染,故須經修行將淨性上的染法除去,方可成為真正無染的本性,又名「菴摩羅」清淨識(在染時之本性名阿賴耶識,依《楞伽經》,即染淨同體之如來藏藏識)。基於此,的(染法)無為(未離垢之本性)仍為二,非一切絕待的無二本性。
因唯識家如此分別有為無為,與中國本身對無為的解釋有異,才出現謂儒道與釋氏之本原自性見解有異。因此唯識家之見相同種還是別種,真如受薰還是不受薰,而有很大的論諍。唯識家對禪宗或華嚴之圓頓教,更不能相應。的《易》以解禪,何以李通玄可以《易》以解華嚴,終難通達理解。
(下續)
中國文化愛好者
李鴻亨
Posts: 196
Joined: 2007-07-06 Fri, 12:17pm
Location: 香港

Unread post by 李鴻亨 »

儒釋道三教融和論(下)

李通玄長者為唐朝時人,生於貞觀至開元盛唐年間,所撰四十卷《華嚴經論》,是會通《易》佛的代表作。而這種會通,對後世之清涼國師澄觀、圭峰宗密禪師等有很大的影響(有緣的話,當會闡述澄觀及宗密的著作)。後來清朝時比丘道霈將李通玄和澄觀之論疏,加上自己的纂要,而成《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一書。(按:的《大唐三藏聖教序》有:『蓋聞二儀有象』之句,而隋朝天台智顗大師之《仁王護國般若經疏》中所引用之《提胃經》,亦有:『佛言:五者天下之大數,在天為五星,在地為五嶽,在人為五臟,在陰陽為五行....在法為五戒』等句,雖然有懷疑《提胃經》是偽經,但此可見李長者之前亦有以《易》解佛的章節)。
李通玄本人精通儒釋,而華嚴釋文,意趣深邃而優美,然而內中卻有不少《易》的內容甚至用語,例如釋入法界品,便以八卦之「震巽離坤兌乾坎艮」(按:此排法順序應為洛書後天卦數,下文之例釋中更可證明此點),加「上下」來指十方法界,而《華嚴經.入法界品》中言善財童子向南行去參訪善知識,李長者如此釋其「南行」之意謂:『明托方隅而表法,以離為正,為離,為明。以離中虛,以中虛故,離為明,為日,為九天。在身為頭,為目,為心。心達虛無智。』此為以《易經》說卦傳中有關離卦的論述,李長者如此比附,後更曾言所謂「的」,即明南方虛無之理,明顯不合原意(南無為梵語,即皈依義)。
但是李長者如此比附疏釋華嚴某些內容,亦自有其『以有明玄』的中華傳統學術方法,不應籠統否定其地位,例如李長者以京房卦氣釋華嚴,以五行休旺說華嚴,皆是融通易道儒釋,使人認同佛法與中華文化並無本質軒輊,而讓國民更信受奉行佛法,例如他以《易經.艮卦及震卦》解釋:『文殊居東北清涼者,像艮卦(洛書艮在東北方)。艮為小男,為童蒙,為文殊常化凡夫,啟蒙見性及本智之初首故。又普賢在東方卯位,卯為震卦,像日出東方,春陽萌發,無物不生,無物不照,表裡智相徹,而體一無二。』
又因艮卦為山為不動,與佛家定靜及毗盧遮那空寂性海相符,故後來宋理學家周敦頤便謂:『一部《華嚴經》,只需一個「艮」字可了。』如此解釋亦顯然與《易》及佛家本意不盡相合,佛法內涵豈僅空寂定靜,艮卦亦不是僅含「止」義,的,武宗滅佛及五代亂世又使僧眾寄居山林,思想上不免傾向離世避世,或向往另一淨土,才使以家國修齊治平為己任的儒家學者誤解。
《大毗盧遮那神變加持成就瑜伽》中有「青龍軌」(堪輿六壬中的神獸),《大毗盧遮那神變加持經卷六.世出世護摩法品》中有「火爐定」(仿《周易參同契》),一行大師《大衍曆》中有《易經》大衍之數,的《易》解禪等等,都說明《易》的。
的,已漸衰頹,加上宋明理學的興起,從義理上開拓出足以與佛家心性論、宇宙論及存有論等的相抗衡的內容,並以道統或學統以證成自身方為正統的中國文化一脈,使有民族文化感者更趨向之。
理學家常言自己出入佛老,對佛法及道家學說有一定了解。本來一切法體性為一,而一亦莫守,靈明鑑覺之性自現,則舉體皆佛國,全體是道場,此亦可言為實相;道家以虛與道合,同樣不以物累,脩然往來於太虛,達天地之壽數。道家尤其自張伯端(名紫陽真人)寫《悟真篇》,幾與佛家禪門共游。說到張伯端的《悟真篇》,亦可謂道家與佛家(主要是禪宗)合流,並上承鍾呂丹道而成系統的一部重要的著作。
依道家,「道」不單為天地之始,更為天地不得與侔之本。人稟道而生,但因為後天私欲生活等影響下,而與先天虛無之道相違背成有,故須逆反人之道而背合於道之本虛特性,《道德經》中之正言若反,就是這種叩人以逆覺來體證道本,而不是向外馳求。此亦即長春真人丘處機《大丹直指》中言:『順則為人,逆則成仙。』一說的來由,以指導後人丹道的修煉之訣。而要達到這種逆反之修,一定不是順著人欲而來,卻是使心性回歸先天本源為宗旨。
初時道家煉的外丹,配置鉛汞等物而中毒死者,故由葛洪《抱朴子》起,已漸轉內丹,即心性上的修養。但此事之修煉功夫仍煩瑣,且次第井然,若無明師指點,恐有走火入魔之虞(按:密宗氣脈修法與崑崙山道教所傳接近之處不少,或待機緣細闡)。例如呼吸順逆,意守三田等法未能劃一,因每人體質不同,男女天癸亦異(《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有謂:『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時下;男子二八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可能有子。』)則火候是否在庚甲亦不易決定(日後如有機會談到道教丹家時再細論)。
故《悟真篇》中,先明先天金丹為主,且人人本有,不須於草根樹皮等傳統中藥或提煉有毒的鉛汞中得來,並借禪門馬祖道一「即心是佛」句而反證「即心是道」,如《悟真篇》中的「即心是佛頌」,乃至言『一佛國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之華嚴玄門意味。
有關其與儒佛之心性論,張伯端云:『欲體乎至道,莫明乎本心。故心者道之體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觀性,則圓明之體自現,無為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頓超彼岸,乃無上至真妙覺之道也。此道直截了當,人人具足。只因世人根性迷鈍,執有其身而惡死悅生,故率難了悟。』這種說法,與禪門尤其慧能荷澤一系的南禪何其相似。由此,丹道與禪實融和而無隔閡,可謂兆端於紫陽真人。的,部份佛寺中亦見老子或道教神祇,明朝道門名著《性命圭旨》中的「三聖圖」,將釋迦牟尼佛置於居高正中之位,道家之包容心量確與儒家之嚴守學統道統,的。
兩相比較下,理學家仍歸宗於儒家實事實理,剛健不息之天命貫徹於人心之理,並可直接用於國家修齊治平上。
宋時雖然儒學復興,但佛家為融合和會儒家,亦曾作種種努力,如北宋時之契嵩禪師,其以《中庸》和會儒釋謂:『若《中庸》曰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是豈不與佛經中所謂「實性一相」者相似乎?《中庸》但道其誠,未始盡其所以誠也,及乎佛演其所以誠者,則所謂彌法界遍萬有,形天地幽鬼神....孔子曰質諸鬼神而無疑,而百世以俟聖人而無惑,其意豈非如此也?』佛家既言「實」性(永嘉《證道歌》中即有「無明實性即佛性」,天台荊溪《十不二門》中有「唯一實性無空假中。」等句),豈不可與儒家會通?民初之太虛大師(如全集中對儒家之詮釋,而得出:「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現實」之說,見《真現實論》)或歐陽竟無(如《中庸傳》)皆各有關儒家的論著,的《周易禪觀頓悟旨要》等等。
明代四大名僧:蓮池株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更各倡三教同源論。如株宏《雲棲法匯.三教一家》說儒釋道三家:『理無二致,而深淺歷然。深淺雖殊,而同歸一理。』
真可《紫柏別集》卷一則謂:『我得仲尼(孔子名仲尼)之心而窺六經,得伯陽之心1而達二篇(《悟真篇》分內外二篇),得佛心而始了自心。雖然,佛不得我心不能說法,伯陽不得我心二篇奚作?仲尼不得我心則不能集大成也。』此亦宋儒陸象山先生的名言,『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之佛門注腳。
而德清《憨山大師夢遊集》內謂:『孔子,人乘之聖也,故奉天以治人;老子,天乘之聖也,故清淨無欲,離人而入天;佛則超聖凡之聖也,故能聖能凡,在天而天,在人而人,乃至異類分形,無往而不入。』此與天台智顗即九法界成佛說亦甚近似。而這種將孔子儒家者判為人乘,將老子判為天乘等,的,其實早在唐朝時之圭峰宗密禪師於《原人論》中已有類似判析。
心體真性本無言句,非落斷常等諸名言,但落在儒家則成「實理」,落在佛家則成「空理」,落在道家則成「玄理」,而皆性體本具之理,無分宗旨教派。於理若得消融,則於證量便可印入,而不會各依其聖教量而互諍高下,論說己正人非,無執無住無著,而能使本性起大機大用,方可於生死中得大自在,於天地間達真逍遙,於乾坤裡開至善明德治平家國之務。
且道末後一句如何播弄?『自古群龍無首去,門牆雖異本相同。』

後記:
要將三教融和之論闡釋,如前說,是即使數十部專書亦難言及萬一,何況區區短文?我極少撰寫一個那麼長篇的題目,但此文確是在下所寫的最長的一篇論文,然而限於篇幅,縱使分三期,但還未發揮之處實在太多了,本文只能浮光掠影地略述,未盡之處望祈諸賢碩見諒,或待未來有緣,才再將文中未暢之本懷詳加細論。
中國文化愛好者
陈穗榕
Posts: 535
Joined: 2007-03-13 Tue, 2:45am
Location: 加拿大多伦多

Re: 宗教和文化

Unread post by 陈穗榕 »

龍衛權 wrote: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之間,都應該互相理解和尊重.
基本的原義和目的都是一致,只是表述詮釋和理解的不同而已.

我也有相同的看法, 很多宗教都有很相似的教義, 只是表達不同, 所以不應互相排斥, 大家可能都是來自同一個神, 只是祂對你說英文, 對我說中文, 我們便以為我們見到的才是真神. :D
鄧樹英
Posts: 332
Joined: 2008-01-03 Thu, 12:11pm
Location: 中國深圳

Unread post by 鄧樹英 »

看來李兄讀過的書汗牛充棟,否則何以寫出這樣洋洋灑灑大篇?
真是后生可畏!讓末學敬佩:)
眾善奉行
李实
Posts: 2510
Joined: 2007-02-27 Tue, 11:54am
Location: 中国·上海
Contact:

Unread post by 李实 »

鄧樹英 wrote:看來李兄讀過的書汗牛充棟,否則何以寫出這樣洋洋灑灑大篇?
真是后生可畏!讓末學敬佩:)
把我看糊塗了。到底誰是後生,誰是末學?鄧MM莫非剛喝完酒不成?還有啊,以後稱“李兄”的時候要說得明白些。這文是李鴻亨兄寫的,在下不才,卻正好也姓李。鄧MM這樣說,就讓我沾了光了 :mrgreen:
鄧樹英
Posts: 332
Joined: 2008-01-03 Thu, 12:11pm
Location: 中國深圳

Unread post by 鄧樹英 »

哇,我真是高估你了,這樣也要說明白,算啦就當是給你個機會沾光吧。
至于後生和末學,也讓你糊涂去吧,呵呵,這樣你就不必去看鄭板橋故鄉了:)
眾善奉行
龍衛權
Posts: 7011
Joined: 2007-02-24 Sat, 9:03pm
Location: 加拿大多倫多
Contact:

Unread post by 龍衛權 »

邹俊 wrote:门不同,进了门光景其实是一样.
一般的習慣是各門各戶:)
現代建築多為單門.
眾人看山的比喻可能稍為貼切些:)
李鴻亨
Posts: 196
Joined: 2007-07-06 Fri, 12:17pm
Location: 香港

Unread post by 李鴻亨 »

黄音琦 wrote:能寫這--------------------------------------------------麽長的文章出來
太了!不!起! 了
別說寫,我看都看得昏過去了
汗顏 :oops:
中國文化愛好者
李鴻亨
Posts: 196
Joined: 2007-07-06 Fri, 12:17pm
Location: 香港

Unread post by 李鴻亨 »

鄧樹英 wrote:看來李兄讀過的書汗牛充棟,否則何以寫出這樣洋洋灑灑大篇?
真是后生可畏!讓末學敬佩:)
敬謝前輩誇讚
中國文化愛好者
鄧樹英
Posts: 332
Joined: 2008-01-03 Thu, 12:11pm
Location: 中國深圳

Unread post by 鄧樹英 »

前輩我就不敢當了 :oops:
我當時是替前輩們夸獎您的,雖然難理解點,以后會注意。
看來要寫多點文章才行 :?
眾善奉行
Post Reply

Return to “讀者心聲 Reader's True Feel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