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犯罪學
喪心病狂和身心健康
DuoSuccess.com
中醫犯罪學(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riminology,2012-1-3 由龍衛權大夫正式命名)是一門研究預防犯罪的全新學科。主要深入研究的部分在於將犯罪問題視為疾病,以防病治病的態度和方式來研究解決犯罪問題,將犯罪制止於萌芽狀態,防範未然,前瞻性、整體性、主動性、全面性地徹底解決犯罪問題。犯罪中醫防治屬中醫心理學和中醫精神醫學範疇,是全新的理論、嶄新的學說、另一層次的生命科學。能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
犯罪行為是:身心失衡以致願望與欲求旺盛的病態表現。當人的願望和欲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深刻負面的情緒問題,長期存在不滿情緒就會導致採用犯罪行為求得代償性的病態滿足。所以,中醫犯罪學是一門必然性學科。
犯罪本身屬於疾病,或是疾病的一部份,身心失衡。既然是疾病,就屬於中醫範疇,也理所當然能予以治療和預防。
- 犯罪之前的懷疑、苦悶、不安、厭世、邪痴之念(心已起,心態已失衡)時的中醫介入是預防,防止違反法令的行為,防止喪心病狂喪失人性,防止犯罪,社會應該在他們成為罪犯之前,就給予他們及其家庭支持和援助;
- 犯罪之後就是治療,即常說的罪犯改造,治療犯罪潛質,以免破罐破摔、多病多災,因身體健康狀況不良,連帶痴心妄想、恣意妄為、肆無忌憚、為非作歹,運氣不好,災難自然也多;
- 亡命之徒常帶暴戾之氣(殘酷凶惡的氣質)。化戾氣為祥和,和氣致祥,乖氣致異(平和融洽的氣氛可招致吉祥,不和諧的氣氛則招致災禍)。
殺人犯、強姦犯、搶劫犯等暴力犯罪者的身體多為嚴重失衡,在發生暴力罪行時達到最嚴重,從而挺而走險,作奸犯科;一些罪犯有著天生容易進行暴力犯罪的潛質,這屬於先天性疾病;有很多暴力罪犯受不良環境的影響而走上了不歸路,這屬於後天性疾病;其實一些罪犯從幼兒園開始,其身心就已出現異常。
德國精神病學家K.施奈德在1940年出版的《精神病質的人格》一書中,具體分析了各種異常人格與犯罪行為的聯繫。他發現易於導致犯罪的異常人格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⑴意志薄弱型,這種人對外界的誘惑缺乏抵抗力,易受外人引誘而去犯罪。⑵情感缺乏型,這種人缺乏羞恥、憐憫、同情、名譽感、良心等高尚情感,具有冷酷、無恥的人格特徵。⑶爆發型,這種人稍受外界刺激,便會暴怒,用暴力手段攻擊他人。⑷激奮型,這種人很容易激動興奮,做事不謹慎、無耐心,很容易與人發生糾紛。⑸自我顯示型,這種人有強烈的虛榮心,處處想表現自己,不顧場合和方法。⑹偏執型,這種人頑固地堅持違背社會規範的錯誤觀點和信仰,並付之於行動。⑺情緒易變型,這種人喜怒無常,情緒一日多變,難以捉摸。⑻軟弱型,這種人缺乏人格的尊嚴,經受不了外界的壓力,常違心地屈服於他人,做自己明知不該做的事情。⑼自卑型,這種人極度自卑,否定自己的能力和知識經驗,認為自己無法像正常人那樣生活,只能依靠他人,或採取非法手段來謀生。⑽憂鬱型,這種人整日情緒低沈消極,遇到任何事情都看成是不利於自己的事,並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動。
英國科學家發現,精神變態者的大腦結構與正常人有明顯差異,且大腦異常的程度和精神變態的程度有明顯關係。對幹下謀殺、屠殺、多次強姦、勒殺和非法禁錮的精神變態者進行研究發現,他們大腦中兩個重要部分——負責情感記憶的杏仁核區域(amygdala)、以及處理衝動及做決定的眶額皮質(orbitofrontal cortex)區域之間的連接通路“坑坑窪窪”,而正常人的連接通路形狀良好(此前已發現,精神變態者的杏仁核區域和眶額皮質區域在結構和功能上與正常人有差異)。
德國不來梅(Bremen)的科學家羅思(GerhardRoth)受德國政府委託,研究暴力罪犯多年,進而發現罪犯腦部掃描都有團黑塊。
他表示,「邪惡區塊」就在腦中葉,在X光片中呈一團黑塊。他說:「我們給這些人觀看短片,測量他們的腦波。片中出現殘暴或下流場景時,受試者毫無情緒波動。他們大腦中產生同情心和悲傷的區域完全沒有活動。」他說:「當你看這些冷酷罪犯的腦部掃描圖時,會發現他們幾乎大腦前端都嚴重不健全。」不過腦部有補償機制彌補暴力傾向,運作方式至今依然成謎。羅思又說,大腦前端下方有發展障礙的年輕人,「有66%的可能性會成為罪犯」。羅思把罪犯分為三類:①心理上健全的罪犯,但成長過程身處在「打人、偷竊與殺人是沒關係」的環境中。②心理不健全的罪犯,這些人認為外界一切都是威脅,「只要有一個不對勁,他就很可能爆發,成為殺人兇手」。③純粹的精神變態,就像希特勒那樣的極端分子。
美國犯罪心理學家提特斯說:“社會應當承認,如果我們希望樹立這樣一種對待犯罪心理的態度,這種態度既有社會科學的根據,又運用自然科學的方法,與當代最新的生理學、醫學科學、心理學的成就相結合,那麼我們的犯罪心理學就能以嶄新的姿態,在20世紀末之前出現”。
我國古代的史書上早就有探討犯罪心理問題的記載。公元前11世紀,周公旦就曾對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動機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關於人性善惡的論戰,其實就是對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探討。孟子認為人皆有“惻隱”、“羞惡”、“是非”之心,有些人之所以做壞事,是因為受環境的影響。他說:“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荀子則認為,人生來就有“好利”、“疾惡”、“好聲色”的不良本性,只有“師法”,即進行遵守禮義法度的教育,才不會作惡。西漢初期,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說,認為“聖人”天生性善;“鬥筲之徒”天生性惡;“中民”則既可為惡,也可為善,關鍵在於對其是否進行教化和以刑罰威脅。
中醫犯罪學(請留意這裡沒有“心理”二字)是直接用中醫介入治療,跳過心理揣摩,乾脆利落,用效果說話,以實踐檢驗真理。空對空的理論都是乏味和空洞的!現代犯罪心理學理論完美但實效缺如,長篇大論洋洋灑灑近百年,除了狹義還有廣義,但也僅僅局限於說。一個人犯罪,往往是因為他身體健康失衡,當某個相應區域出現病變或損傷,出現能借助現有設備見到的病灶時,事實上此階段已病入膏肓,為時已晚。更大的機會是以目前科技手段根本無法窺探,就如同經絡和穴位一樣,或如不是所有精神病都可以提前診斷出來般,但事實上疾病或惡念已在潛伏或萌發。
- 犯罪預防:精神病患者治好後,世界公認能減少50%的刑事案(這或許能說明犯罪和健康的關係)
- 行為偏差者、精神病患者,對社會的繁榮安定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作用,可謂舉足輕重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導致思維和感情反應崩潰精神疾病的病症。有很多種理論從分析大腦功能變化和精神分裂症之間關係入手,其中經常被提到的理論之一是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假設);
- 自殺:美國一項研究指出,有偏頭痛或嚴重頭痛的人,自殺的概率比其他人高出四到六倍。頭痛與包括羥色胺(serotonin)在內的大腦化學物質有關,而這些物質出現功能障礙與自殺也有關聯。劇烈頭痛導致病患出現憂鬱症,這也是頭痛患者有自殺傾向的原因。春季是自殺率很高的一個季節,這和內分泌、情緒、環境的多重影響都有關係。抑鬱症是自殺原因的重要方面,還有一部分是因衝動而自殺(衝動往往和心理承受能力差有關係,其實心理承受能力差也是一種疾病,是一種心理障礙)。現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越來越差,需要引起重視。給孩子們一個良好的心理發展環境,培養兒童健康陽光的心靈,讓孩子擁有幸福的人生。促進婦女兒童身心健康,營造家庭幸福美滿;
- 通過增強自制力,可以抑制衝動、犯罪和暴力傾向(根據從1972年開始針對新西蘭某村落1000名兒童進行的長期跟蹤研究結果,在3歲時進行的自制能力評估中,自制能力較弱的佔20%,其中長大後的犯罪率達43%。而在自制能力較強的20%中,長大後的犯罪率僅為13%);
- 每個社會里都會有性格怪異的精神不正常者,也都會有因種種原因仇視社會、進而試圖採取極端方式報復社會的“孤獨者”。2012年12月14日,美國康涅狄格州紐敦鎮桑迪·胡克小學槍擊案。槍擊案致28人死亡,包括20名兒童(8名男童和12名女童,年齡為6歲至7歲)。屍檢結果顯示,所有受害者均死於槍傷,全都身中數槍。年僅20歲的槍擊案疑犯亞當·蘭扎,成績出色但患有嚴重自閉症,有人格障礙;
- 連續殺人與ASD、頭傷等結合有關:英國格拉斯哥大學針對連續殺人犯病理研究出爐,學者們認為,人若是有“泛自閉症候群”(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 ASD)、頭部受傷及合群心理障礙如兒時遭霸凌、父母離異這3種因素其中之2結合,那麼犯下駭人大罪的機率就會大大提升。研究發現,這些駭人大案的殺人犯28%得過ASD;相形之下,一般人罹患ASD者約1/100。這些連續殺人犯中,21%過去都“明確或疑似”受過頭部傷害。而在有ASD又有(或有)頭傷者當中,一半以上曾經歷過合群心理障礙如性侵害、肢體侵害或父母離婚。格大研究因此結論,整體而論,不分全球各地,連續殺人犯之中可能逾10%有ASD症候,另類似比例有頭傷,兩相結合,很可能導致某個人埋下種子,後來變成連續殺人犯。由艾禮(Clare Allely)博士率領的團隊撰文表示,“本研究首開先例,檢視有關連續、大規模殺人犯可得而知資料,找出一種情結,由神經發展問題及合群心理因素交織而成,最有可能犯下此類罪行。”研究全文發表在《暴力及侵略行為期刊》(The Journal of Violent and Aggressive Behaviour);
- 人格異常(反社會型人格異常 ASPD),是病態人格的一種(屬精神疾病的第二軸發育障礙/人格異常的類別B)。自心理醫學發現此病態人格,近百年來便有林林總總不同醫學名詞出現,大致為:無罪感(Guiltlessness)、精神病態性人格卑劣(Psychopathic inferiority)、悖德症(en:Moral insanity)、道德低能(Moral imbecility)。現代則多為用反社會人格(Sociopathy)、精神病態(Psychopathy)等醫學名詞。而通俗來說,則可用沒良心(Conscienceless)這詞簡易概括。患者在初識時,往往予人聰明、人緣佳的印象,但實際上他們會殘酷無情的利用他們身邊的人,以達到他們的目的。此種人格傾向常見於狡猾的政客、黑幫或犯罪組織頭目等人士之中。他們的社會化不足,因此缺乏對人、社會、團體的認同與忠誠。主要表現為良心不足、不負責任和衝動的行為。他們無法接受或瞭解道德的價值,嚴重的缺乏良心譴責,所以不會因不道德行為而焦慮或有罪惡感。他們甚至會輕視那些被他們利用的人。而且受到被利用過的人指責時,不會感到內疚和不安,更會憤怒、反駁及責罵他們。他們很少為未來長期的利益考量,所以傾向於在短時間內尋求立即的滿足,他們也較為難忍受例行性或過於複雜性的事物。而有需要時,可以暫時跟隨社會一套行事。對於此病的成因仍無定論,有人認為他們生理上的缺陷使得他們難以學得制約反應,也有人認為他們只是善於逃避心中不舒服的感受而已。 另一種看法是,他們可能是在生長過程中,遇到某些原因導致他們對社會失去信任,進而影響到思想上的異常。日本腦科學家澤口俊之稱,目前在美國,反社會性人格障礙的病症已經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這種病症在日本也開始蔓延,會侵害幼兒大腦,導致其注意力缺陷和多動症。據統計,日本近六成以上幼兒或多或少有行為障礙,而這些人中又有近六成患有ASPD。社會歸因是必要的。但如果把一切推給社會,那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偏頗。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有“反社會型人格”的人存在。但過度的社會歸因,會讓更多人把自身的問題歸咎於社會;
- 血液中糖分含量低的人更有暴力傾向。此項研究報告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其主要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布拉德·布什曼(Brad Bushman)解釋說,此項研究顯示出挨餓導致人體內葡萄糖含量下降,進而會成為造成夫妻間關係緊張的因素,隨之而來的是爭吵,有時甚至會造成家庭暴力。這項研究報告的作者們強調,這一現象表明葡萄糖是大腦的重要動力來源,控制憤怒及帶有攻擊性的衝動行為的必要自控能力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布什曼教授稱:“大腦的重量雖然僅佔我們人體體重的2%,但是卻要消耗我們20%的卡路里。”
- 一失足成千古恨者,其實多已冰凍三呎!如果一個人有健康的心態,冷靜的思維,又如何心浮氣躁、一失手或一失足?
- 法律很有作用和很重要(雖然法律很多時候都很脆弱),而良好的心理素質更能約束人的行為,補充法律之不足,心理素質缺失,人們就會失去底線;
- 預防犯罪,首先是健康預防,身心的健康預防。如果身心不健康,將無法改正或糾正(不論多少的批評教育,自我檢討,深刻檢查,或關了多少年);當身心健康了、心結打開、蓦然回首、迷途知返,自然而然一切都迎刃而解、從善如流;
- 罪犯改造:這是全世界都需面對的問題(包括監獄管理),各國學者長期探索仍未得甚解。美國在這問題上曾採取過三種不同的態度:
- 20世紀前期,美國民主黨的社會學觀點曾佔主流。他們認為,犯罪是由貧窮、種族歧視、社會壓迫等社會環境因素造成的,因此改造罪犯就是要讓犯罪人“重新社會化”,由此建造了一些新型的社會化的罪犯改造場所。但這並未提高罪犯改造的效果。於是,許多學者又批評這種觀點不過是向犯罪者提供一種向社會推卸責任的藉口;
- 20世紀中期以後,美國共和黨的“威懾理論”逐漸佔了上風。他們認為減少犯罪的最好方法就是把罪犯都“鎖起來”,用監獄來威懾那些潛在的犯罪人。於是,美國又增建了許多高保安度的監獄,但社會上的犯罪仍有增無減;
- 20世紀70年代後期,一些學者又開始強調對罪犯的“人格改造”和“道德教育”。1987年,哈佛大學的理查德·赫恩斯坦和詹姆斯·韋爾森在《犯罪和人性》一書中指出,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犯罪人在其道德觀念形成的青少年時期未能受到恰當的“道德培訓”,因此對罪犯的改造應以道德教育為主;
- 然而,美國監獄的狀況一直是人滿為患。雖然美國政府在20世紀的後30年又在建造監獄上花費了數百億美元,但是面對百萬囚犯大軍,這種“供需矛盾”仍難緩解;
- 我們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即人剛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的(三字經)。犯罪是由於人的身心健康失衡,所謂的喪心病狂、喪盡天良即是此意,心病還得心藥醫,不打開他心頭的癥結不行,只有由根本上解決了其(罪犯)的心理變態、心術不端、心不自主、心腸狠毒、心胸脥窄、心腹大患、心火上炙 ...... 才能心回意轉、心術醇正、心曠神怡、心地善良,即全在乎一片心。或者說心裡光明是天堂,心裡黑暗是地獄!
- 中醫對監獄犯人改造:健康身心、改造心態、啓迪犯人心靈、由靈魂深處改變其世界觀、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潛移默化地改變犯人行為,讓他們學習、閱讀、思考和進步,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重新融入社會、開始新的人生,這將更新社會對監獄的傳統觀念──監獄對犯人教育改造的效果,直接關乎整個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中醫治療可以一改悲慘和絕望的氣氛,讓犯人樂觀向上、積極改造,是改造教育犯人的必由之路,最終目的是促進改造質量的全面提高。提高頑固服刑勞教人員的轉化率,和危險服刑勞教人員的撤銷率。改造好者可提前出獄,服務社會,對家人和社會都有好處(監獄的作用應該是重塑新人,而不是懲罰);
- 社會問題:
- 家庭婚姻:家庭健康了即意味著社會健康了、生命品質就可以提升了
-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包括婆媳關係問題、婚姻問題、早戀和同性戀問題、家庭不和甚至家暴 ......。中醫心理輔導,可以大幅降低離婚率,挽救無數的家庭,對社會安定有幫助(不健全的家庭是誘發青少年心理問題的首因。青少年心理問題其實很多都是隱性存在的,而我們身邊所發生的青少年心理問題是顯性的,這表明青少年心理問題已經到非常嚴重的地步);
- 村民鄰居:族姓之間的陳年舊怨,村與村之間的些小矛盾、左鄰右舍間的日常爭執,多是鄉里工作長久以來的難點;
- 問題少年:這是由於生物的進化和本能,在現實環境中稍為失衡的表現,即“衝動是魔鬼”
- 為甚麼青少年,尤其是男性,犯罪率比成人還高?有研究發現,當青少年在一項常規的衝動測試中成功抵制衝動時,他們的大腦中負責約束管制的區域會明顯表現得更加活躍(這一區域被稱為腹內側前額葉皮質(vmPFC),該區域參與人類自上而下的控制行為),即需要更多努力才能收回對行為反應作出的回饋。青少年相比成年人和兒童在同樣面對具有威脅性的面孔時表現出衝動的比例要高出大約15%。男性表現比女性多,這與男女青少年犯罪不成比例的事實相符合,體現了性別上的差異;亦有助於解釋為甚麼青少年罪犯不可能成為慣犯。領導這項研究的美國紐約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神經學家Kristina Caudle說:“無論是在濕滑的路面開快車還是嘗試吸食毒品,青少年遭遇這樣的危險往往是由於不成熟或者在作決定時缺乏足夠的考慮。如果不成熟或缺乏判斷是出現問題的唯一理由,那麼,人們會認為孩子的大腦正處於發育的早期階段,這使得他們同等地或更多地喜歡去冒險”。
- 醫療健康:醫療的關鍵是預防和治療
- 以西醫為主導的醫療模式本身並不可持續。等有病甚至病入膏肓才毒殺切除的模式,隨著社會的進展和老齡化,將會越來越昂貴。沒療效的醫療行為是沒意義和沒出路的商業行為,顧左右而言其他,舍本逐末,未抓住問題的本質和關鍵;
- 中醫本身是極為優秀的醫療系統。結合養生文化和信息化科技,以保障健康為根本、預防為主治療為輔,成本低廉,可以輕易地肩負全民健康責任。中醫的運作方法和醫者父母心,是醫患關係緊張的唯一解決方法。患者為刀俎魚肉,何來談醫患關係?農村醫療問題、有錢人和沒錢人的醫療問題、老人院 ...... 國民健康了,有了健康,小康就沒問題,接著就是民富國強、國泰民安;
- 醫療體系,應以病人治療結果,而非醫生所進行的工作或手術數量為基礎的報酬制度。美國政府目前在鼓勵成立可靠的醫療機構,政府通過對醫保病人的治療效果(如再住院率減少等)給醫院、醫生和保險公司計酬,而不是按照提供服務的量;
- 環境污染:改用無鉛汽油,犯罪率因而降低
- 許多西方國家發現,近幾十年來國內犯罪率顯著下降。有學者表示,這可能跟各國“停用有鉛汽油”有關。20世紀時英國犯罪率不斷提高,但從1990年代開始驟降。學者統計發現:某個時間環境中的鉛含量增加,20年後社會犯罪率也增加;當環境鉛含量降低,大約過20年後犯罪率也下降。1921年,科學家米基利制出四乙基鉛作為抗爆劑,讓含鉛汽油成為比乙醇更泛用而且便宜的汽車燃料。但鉛有劇毒,它能被人體骨骼、牙齒、血液吸收,損害腎臟、身體生長,引發腹部疼痛、貧血、傷害神經系統。研究顯示,孕婦暴露在含鉛環境阻礙胎兒生長。鉛中毒的小孩與大人產生頭痛、智商減退,甚至引發脫序或攻擊行為。90年代初期,美國經濟學家奈文思考,政府是否應該花巨資,清除城市中老房子所塗的含鉛油漆,當時大家都知道鉛會傷腦,身體需要幾年才能排除毒素。他進一步想到,環境中的鉛隨時間累積,是否影響人的行為,最終形成犯罪?他計算汽油的鉛含量升降,與現代歷史犯罪率對照,發現鉛量消長與20年後的犯罪率呈正相關。另一位美國經濟學家沃帕-雷耶斯觀察各州從70年代停用有鉛汽油後,與90年代犯罪減少的關聯,用統計技術排除其他引發犯罪的因素,研究結果也支持上述理論;
- 煙酒賭毒:對身體不好,大家心裡都清楚和明白
- 公司的會計沒理由交給酒鬼,公司的出納也沒理由委派賭徒,同理,公司的CEO不應是一位吸毒者!吸煙者連親生孩子都要毒害(二手煙),又能指望他負責什麼呢?嚴格來說,一個人只要是染上了這其中之一,基本就沒前途了,不宜委以重任,因其缺乏意志力,最起碼是病態(疾病狀態);
- 韓國近四成犯罪因酒而起。喝醉酒的後果不僅僅只是耍酒瘋,引起騷亂,而是演變成了殺人、強姦等重大犯罪行為。《朝鮮日報》在警方協助下,就自2007年至2012年4月間發生的296.3424萬件殺人、搶劫、強姦、盜竊、暴力等5大重大犯罪案例進行分析。其中87.7808萬件(29.6%)案例是因酒後引起的犯罪。目前,酒後引起的殺人案件平均每天發生1.38起、搶劫2.25起、強姦13.21起等,重大犯罪案件達451起。按犯罪類型來分析,殺人案件的37.9%(7071件中的2682件)是在醉酒狀態下發生。另外,酒後發生的強姦案(6.6806萬件中的2.5722萬件)和暴力案(227.6987萬件中的80.8829萬件)分別佔了38.5%和35.5%。成癮性疾病本身就是健康問題,包括偏食、網癮、藥癮、濫藥和各式各樣的成癮性飲料或食物!以小毒代大毒的戒毒方式本身更是販毒行為,而且這些“小毒”的毒性和對人體的損害更甚於所謂的大毒。激素亦然。
- 社會誠信:公平公正,減少戾氣
- 隨著有限責任公司(Ltd.)的產生和蔓延、社會結構的變化,社會誠信狀況已令人擔憂,這是一個顯著的社會問題。不負責任、誠信缺失、不講信用,將嚴重危害社會發展和進步,破壞市場和社會秩序,損害社會公正和群眾利益,妨礙民族團結,加大社會交易成本。如惡性食品安全事件,環境污染問題,足以表明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
- 化解社會基層矛盾:大眾身心健康,沒非份要求,隨遇而安,對社會的穩定、安寧和公共安全至關重要。民眾對貧富差距日益加大的不滿,完全取決於心態(包括仇富心態)。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和萌芽階段,宣洩不良情緒,防止群體性事件,減少或平息民怨,將可提高社會安全和社會穩定;
- 勞資關係:解決罢工、雙方心態、脣齒相依、和氣生財,員工健康,身體好、心態好、氣氛好、病假少、工作態度好、續效好、質量好、效率高、團隊精神好、互相配合、團結互助......自然皆大歡喜;
- 防腐廉政:從身心健康的高度和源頭上預防腐敗、治理腐敗,是反腐倡廉、廉潔自律的全新途徑和方法
- 健全制度和個人自律同等重要。一個健全的規管制度可以令壞人不能做壞事,制度存在漏洞則會誘使好人變壞。但如果人們能廉潔奉公嚴格要求自己,又是另一回事,這才是杜絕各種貪污腐化和利益衝突的治本之道。貪官的表現形式包含貪、腐、惡,如果僅僅用貪財來概括貪官的類型有失偏頗。防腐反貪,以防貪為主,肅貪為輔。貪權,是價值觀問題;政績,人到無求品自高,無欲則剛,不偏不倚(平庸與人的資質相關,未必是德行欠缺所致,從人口基數上說,資質平平者居多,平庸者佔官員多數也不足為奇,當然,這也是可以提高的)。期望身心健康後,公務員“不願、不恥、不必、不能與不敢”貪污,讓貪污犯罪率降低,解決公務員的各種不良行為,提高公務員的執政能力;
- 傳統文化傳承:前因後果,先發生的因導致後形成的果(兩者關連密切),修橋補路,惜孤念寡,敬老憐貧,福在子孫賢 ......
- 執政為民,解決腐敗問題的前提是身心健康,正直忠誠。君子正氣、心態好、有理想、有抱負、眼裡容不下一粒砂、不同流合污,壞法亂紀的事就少矣。酒文化使70%人肝膽受損,肝膽不好身心失衡,各式各樣的問題就油然而生,積弊難返;
- 權力有如古柯礆,容易使人上癮。據研究,權力感對人類腦部產生的效應,與古柯礆類似,會使男女兩性的睪丸酮(testosterone)及其副產品3雄甾烷二醇(3-androstanediol)含量增加。這又會導致腦部奬賞系統伏隔核(nucleusaccumbens)的多巴胺(dopamine)含量上升,非常容易使人上癮。權力產生的效應與古柯礆幾乎相同,會產生過多的多巴胺,導致較多負面效應,如傲慢與不耐煩等身心失衡的表現(根據實驗,在優勢階級制度中居於下層的狒狒,大腦主要區域的多巴胺含量較低;但若一旦地位提高,多巴胺含量也會隨之上升)。阿克頓(Lord Acton)的名言:「權力腐蝕人,絕對的權力則絕對腐蝕人」到現在為止依然是一個有效的政治原理;
- 官民關係:溝通互信、提高公信力、減少紛爭和不滿
- 社會最基本也最核心的關係,就是官與民的關係。如果官員的群眾觀念薄弱,未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群眾對官員偏見,甚至不信任官員,群起而攻之,致官民關係惡劣,官民间的矛盾严重或非常严重。官民關係失衡,風浪即起,水亦能覆舟;
- 增強憂患意識、服務意識、公僕意識和務實意識,提高執政能力和執法水平,改善和密切官民關係,提高互信度。當然,這也涉及官民身心健康;
- 應急場合:心理健康平衡干預(平衡情緒)
- 安撫情緒不穩定者。適用於公共安全和群體突發事件,如暴亂、打鬥、破壞等預防和阻止,防止破壞社會秩序及安寧;
- 中醫具有促進人們身體健康和身心平衡的功能,有利於在事發前後有效消除當事人的過激情緒,有利於工作人員與當事人進行溝通交流、做好當事人的思想疏導工作;
- 心態失衡:貪婪心、嗔恨心、愚癡心、傲慢心、懷疑心都是歹毒的心態,是災難的根源
- 道德淪喪問題同樣也是身心健康問題,理想和抱負,不是金錢或權術的層次;
- 英國首相卡梅倫在倫敦騷亂事件後發表演說,承認騷亂事件是警鐘,誓言重振道德修補裂痕。他說:“我們知道哪裡出錯:問題是. ..... 我們是否有決心面對英國過去幾代人所累積的日漸惡化的道德淪喪問題。”指責騷亂的起因在於“不負責任、自私自利、孩童沒有父親教誨、學校紀律蕩然、有功無賞,以及人人講求權利卻不要肩負責任”所致。卡梅倫宣佈展開重振道德運動,要加強社會紀律和責任。他誓言將不遺餘力,修補社會裂痕。將制定新政策,扭轉懶散、不負責任和自私自利的社會歪風 ......。其主觀願望是好的,但結果多是一廂情願(因為這需要技術)。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否則飽食終日,行尸走肉,生命有什麼意義?生存有什麼價值?人總得有些理想和追求 ......
- “那是賣給那些憨憨的台北人吃的,都有噴藥。恁台北人真厲害,攏吃不死!”──台灣新北市市長追述,南部老農婦被台北客人問起,晚餐炒菜為甚麼不選菜園裡那些看來更青翠飽滿的芥藍和小白菜時,這樣回答;
- 想吃沒農藥的蔬菜肉類水果嗎?想喝沒農藥茶葉泡的茶嗎?什麼時候菜農果農不分區種植(這邊自留,哪邊出售)?什麼時候沒有黑心食品黑心產品?什麼時候才沒有地溝油?很多東西不是一相情願,很多東西各有前因,世間萬物互為因果。別責怪他們,起碼我們沒資格責怪他們!想想我們能做些什麼?想想我們能為社會做些什麼?由我做起,為他人著想!
- 身心健康:維護社會公正、化解社會矛盾的源頭和關鍵
- 當人的身心健康時,就沒人貪便宜,就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禮記·禮運》:“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命由心造,福自我求。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通俗地說: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 民族矛盾問題:
- 有些地區的人群或族裔的問題特別多,是因為這些人群的居住環境、飲食和生活習慣、遺傳基因或疾病等因素相關;
- 世界上最無解的矛盾就是民族仇恨,唯有化解才是唯一出路。每個區域、人群、族裔,都會有某些共同的性格特徵,或多或少地有著某些共性或共鳴,在健康學來說是身心健康有著某些共同點,在流行病理學來說即是地方疾病(如缺氧或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對心臟機能和身體健康的不平衡)。不同的地域習慣,如口味偏差、吃酸喝醋、追香逐辣等,其實也是健康問題,如同魚類迴游、動物徒遷、各有各的習性和需要;
- 如緬甸是個擁有135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國內的民族矛盾極為尖銳複雜。要在各族間取得和解與和平有如高空走鋼索,一個不平衡就會跌個粉身碎骨。緬甸前總統奈溫曾說,“緬甸有多少個少數民族,就有多少支反政府武裝”。只有讓他們身心健康,大局為重,提高他們的向心性、包容性和接納性,在共同利益的前提下互助合作,解決社會矛盾,共相脣齒,才能繁榮富強;
- 利益問題、認同問題、歸屬問題、文化差異、心懷不滿、反叛動亂、恐怖主義、不信任和敵意等,其實根源也是心態問題。減少或消除社會上不滿情緒,防患未然,預防為主,身心健康,心態好了,男耕女織、安居樂業、安身立命、安份守己、安貧樂道、安之若素、民族大團結、社會自然和諧安寧(反觀現在的反恐策略,添亂而已,實在不敢恭維);
- 宗教極端問題:
- 極端份子都是屬于思想自我激進化或自我極端化的個別人士,他們或許不直接隸屬於任何組織,但可能受其影響產生極端和變態念頭,並決定實施襲擊,這類威脅的確極難防範。一般來說宗教的起源原意多是為了彌補法律的不足,約束人心,誘人向善,給有需要的人使用。心態平和者、意志力足夠強大者並不需要這些心理安慰,心無雜念,笑一笑,淡然處之即可;
- 恐怖分子從哪裡來?他們來自廣大民眾貧困的國家,他們受到狂熱的極端思潮的蠱惑──在芝加哥舉行的諾貝爾奬得奬人常年峰會上,得奬人贊同向年輕人灌輸和平思想,但南非前總統克拉克指出,教育不足、貧窮與失業,使得年輕人易受壞影響;
- 什么是魔?妖?邪?煞?仇恨?人心矣!所以說放下屠刀,就可以立地成佛,因這也全在一個“心”字之上。包括七情六慾,偏了就是病態,就是七情致病(這是中醫的病理學說);
- 戰爭與和平問題:
-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士兵是戰爭的主體,百姓是戰爭的受害者,仇恨是戰爭(包括宗教戰爭)的根本原因。仇恨又稱怨恨、憎惡,是一種感到不滿的情緒反應意指強烈的敵意與反感。仇恨通常是由畏懼、憤怒、厭惡以及受傷害或被冒犯的感受所衍生而來,是感情或尊嚴被損害時產生的反應。其實這也是心理、是心理的感受,也是一個沉重的包袱,仇恨報復並不能解決問題,冤冤相報何時了?平衡心態,放下仇恨,化仇恨為寬恕,化干戈為玉帛,解劍拜仇(後漢許荊兄子世曾報仇殺人,仇人持劍欲殺世,途遇荊,荊解劍長跪,願以身代世死,仇人以荊賢,不敢相侵,亦解劍而去。典出後漢書•卷七十六•循吏傳•許荊傳。後比喻息事寧人。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公不謀聲訓而楚夏移情,故能使解劍拜仇,歸田息訟。」)。抽薪止沸,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和消除患禍。毒品比仇恨對大腦的損害更甚,毒能解之,仇亦然矣;
- 縱觀歷史,戰爭發動者的健康狀態一般都有問題(貪婪、爭奪和權力慾)。人心是如此的強大,可以建設一個美好的世界,也可以毀滅一個世界。人類偉大的愛心,不但可以超越時間,也可超越空間;
-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19世紀法國知名外交家塔列朗曾經對拿破侖表示:“給我一名好廚師,我會給你好的條約。”如果政治使人們壁壘分明,餐桌會使他們歡聚一堂,健康則更可加深友好情誼,建立個人互信和良好的私人關係(國際關係其實就是人際關係、切身利益),增進國與國之間的理解,消除可能出現的隔閡。周邊國家的大眾和決策者心身健康了,也少了很多無理取閙、非份之想甚至狂妄之心;
- 國家的生存意志雖然是追求自身權力最大化及地區利益,但衝突或對抗並非不可避免,惡性競爭或戰爭對誰也沒好處(軍事戰爭並不能解決政治問題、經濟問題、宗教派別矛盾和歷史亂局),沒有一個國際成員可以把地緣政治看成是零和博弈。只要有合適的溝通和理解,就可以和諧相處合作共贏,共同利益和共同繁榮。其實這也是心態或心理素質的問題;
- 中醫戰爭救援──化干戈為玉帛,化戾氣為祥和。醫學和戰爭史上的全新概念和里程碑。
林林總總,其實只是一句話──身心失衡(這是世人問題的根源)!
一個人心態不平衡,就會有貪婪、妒嫉、仇恨、犯罪、戰爭、殺戮等。普通人的心態不平衡就是仇恨和犯罪,掌權者的心態不平衡就是戰爭和殺戮。
在中醫角度,以上的失衡都可歸納為身心健康問題,包括人心不古,屬於健康範疇。人的思維與人體健康狀態有關,健康不好必然將引致心態不好,這點全世界都一樣。現在世人均被不健康纏繞、被亞健康和疾病困擾!病者自然是病態的思維,疾病的思維。身體健康,心理也會健康。身心健康了,除去心結和仇恨,看什麼事情都不會鑽牛角尖,心平氣和,才會有幸福的家庭、和諧的社會、和平的世界!由根本解決問題,一勞永逸。
使用魔鬼階梯推算連環殺手行動即是最典型的案例(美國研究發現可預測連環殺手下一步行動。該研究指連環殺手的行凶時序,與稱為魔鬼階梯(Devil's staircase)的數學公式相近。研究結果可助警方推算凶徒下一次犯案的大概時間,盡早破案。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數學家西姆金和羅齊德休爾伊,以聲名狼藉的俄羅斯連環殺手卡奇季洛(Andrei Chikatilo)為研究個案。他在1978年至1990年間,最少殺掉53人,死者多為婦孺。研究先以折線圖顯示卡奇季洛12年來犯下的凶案,分析其犯案行為。該折線圖欠規律性,如兩宗凶案發生的最短時間為三日,最長超過兩年,令折線圖呈現如梯級的形狀,故稱魔鬼階梯。他們再以折線圖分析凶案的時間分布,結果發現凶案的時間分布,與癲癇症發作的分布時間相近,兩者均遵循數學公式。他們又推斷連環殺手犯案時,就如癲癇症發作,因大腦某些神經元集體爆發,刺激殺手行凶),我們如果將患者的癲癇病治好,就不存在連環殺手,也不需要尋找連環殺手了!同樣,當人的身心健康了,就會自然而然地有同情心、有愛心 ......
反恐其實就是心理健康輔導(只是這輔導需要技術)。難解心頭之恨、世仇或千古之仇,只是心態問題,放不下而已,退一步海闊天空,修為矣。
中醫在幾千年前就已認識到人的精神心理活動與臟腑功能關係密切(人有七情,屬於精神活動範疇,包括喜,怒、思、憂、悲,恐、驚等情志情緒的變化)。心理疾病的發生雖然可由各種原因引起,但精神因素的誘發佔主導地位。情緒活動本是人體對外界環境的一種心理反應,正常情況下,偶有情緒波動也不會致病,不會危害人的健康。但如果超越了一定程度而不能節制,或長期消極情緒引起過度的精神緊張、影響人體陰陽氣血平衡和運行,導致氣血功能紊亂,使人的健康受到影響,就會使五臟功能失調而致病,出現精神情志活動的異常,也就是所謂的心理疾病。如思慮太過,憂思氣結,就會耗傷心脾,使得氣血失調而致病。七情與人的五臟密切聯繫,與五臟的生理、病理變化相關聯,喜與心、怒與肝、思與脾,憂悲與肺、恐驚與腎一一相對應。正常情況下,人體的陰陽處於平衡狀態,保證機體的各項生理功能的正常。正如《素問·舉痛論》指出的:“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 …… 驚則氣亂 …… 思則氣結。”七情分屬於五臟,為五臟所主。情志太過之時,則損傷五臟。反過來,臟腑之氣的偏盛偏衰,氣血運行的失調,也會導致情緒不暢。比如,肝血不足的人容易產生鬱怒的情緒,脾胃虛弱的人容易產生悲憂的情緒等等。可見,心理疾病雖然以精神因素為誘因,但卻以五臟的強弱盛衰為發病的病理基礎。
- 喜:為心志,心能表達人的喜悅之情。心能主血,喜悅時人體氣血運行加速,面色紅潤,禦寒能力。抗病能力提高,罹患心腦血管病的可能下降;
- 心主神明,愉悅時,思維敏捷,想象力豐富,創造力增強,考試時也能有超常發揮,運動員易破紀錄;心其華在面,喜悅時會神采飛揚,面帶笑容,喜形於色,熱戀中的情侶越發嬌美動人或瀟灑英俊等;心開竅於舌,高興時能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語言流暢動聽等; 由於心與小腸相表裡,故人在高興時也胃口大開,久則心寬體胖等等;
- 喜傷心。過喜的異常情志可損傷心,常出現心慌,心悸,失眠,多夢,健忘,多汗出,胸悶,頭暈,頭痛,心前區疼痛,甚至神志錯亂,喜笑不休,悲傷欲哭,多疑善慮,驚恐不安等症狀,可導致一些精神、心血管方面的疾病發生,嚴重者還可危及人的生命,如大喜時造成中風或突然死亡,中醫稱之為“喜中”;
- 怒:為肝志,肝能表達人的憤怒之情志活動。怒是個人的意志和活動遭到挫折或某些目的不能達到時,所表現的、以緊張情緒為主的一種情志活動。怒既有積極的一面,即指對個人和社會產生積極的作用,戰前動員要鼓舞戰士的士氣,包括激起戰士對敵人的仇恨和憤怒,使之在戰鬥時化為巨大的戰鬥力;怒又有消極的一面,即指對個人和社會產生消極和不良的影響。暫時而輕度的發怒,能使壓抑的情緒得到發泄,從而緩解緊張的精神狀態,有助於人體氣機的疏泄條達,以維持體內環境的平衡;
- 怒傷肝。大怒、過怒易傷肝,表現為肝失疏泄,肝氣鬱積,肝血瘀阻,肝陽上亢等病證。出現胸脅脹痛,煩躁不安,頭昏目眩,面紅目赤,有的則會出現悶悶不樂,喜太息,曖氣,呢逆等症狀。人體發怒時可引起唾液減少,食慾下降,胃腸痙攣,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壓上升,血中紅細胞數量增加,血液黏滯度增高,交感神經興奮。長此以往,會使人患上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對患有心腦血管病者,可導致病情加重,誘發中風、心肌梗死等,危及性命;
- 思:為脾志,人的思慮的情志活動主要是通過脾來表達的。思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謀慮的一種情志。當人在思考或焦慮時,往往會出現飲食無味,食慾下降;有的婦女可以因為工作緊張,思想高度集中導致月經量少,經期紊亂等,這與脾主統血的功能相一致;
- 思傷脾。思為脾志,因而過思則易傷脾。傷牌可以表現為氣血不足所致的乏力,出現頭昏,心慌,貧血等症狀。有的還可出現曖氣,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等消化道疾病所表現出的一系列症狀;
- 精神狀態對於人的陰陽、氣血、臟腑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同樣當人的陰陽、氣血、臟腑發生問題時也會影響人的精神狀態。人們常說的因鬱致病和因病致鬱也就是這個道理。補益有利於健康長壽,在補益的過程中實施精神補養很重要,就是通過各種有效的方法把人的精神調整到最佳狀態;
- 憂(悲):為肺志,古代醫家對憂愁的患者仔細觀察分析後發現,肺是表達人的憂愁、悲傷的情志活動的主要器官。當人因憂愁而哭泣時,會痛哭流涕,這主要是因為肺開竅於鼻,肺主氣,為聲音之總司。憂愁悲傷哭泣過多會導致聲音嘶啞,呼吸急促等。肺主皮毛,故憂愁會使人的面部皺紋增多;
- 憂悲傷肺。人在悲傷憂愁時,可使肺氣抑鬱,耗散氣陰,出現感冒、咳嗽等症狀。中醫認為肺主皮毛,所以悲憂傷肺,還可表現在某些精神因素所致的皮膚病上。情緒抑鬱,憂愁悲傷可以導致蕁麻疹、斑禿、牛皮癬等;
- 恐(驚):為腎志,腎是人們表達驚恐之志的主要臟器。驚恐是人對外界突發刺激的應急反應。人在受到劇烈驚恐之時,會出現大小便失禁,這與腎主前後二陰,腎主兩便的功能相符。腎藏精,生髓充腦,人受到驚嚇後,會突然昏厥,不省人事,與腎藏精,生髓充腦有關係。驚恐在正常情況下對機體是有一定的益處的,可以引起警覺,避免機體遭到危害;
- 恐驚傷腎。驚恐過度會耗傷腎氣,使得腎氣下陷,二便失禁,遺精滑泄,嚴重的驚恐,還會導致人的死亡。這方面的例子並不鮮見。
唐朝孫思邈曰:「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意思是指高明的中醫可以讓全國人民都身心健康(未病先治,疾病在發生之前已經被事先預防,包括傳染病和疫症。身心健康了,當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溝通都良好,舉國上下自然和諧,整個社會亦就和平穩定幸福,世界和平矣);一般的中醫則能醫人,會教育人們修身養性而不生病(相對來說數量有限);再次的才是醫病的醫生,可醫治已經罹患疾病的病人(因其不能預防之,只能等到病了才知道、才能診斷出來)。即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中醫治療的指導原則是讓人不生病,這和現代西醫的發展趨勢恰恰相反。
中國傳統歷來重視音樂對心理和道德的教化作用,《禮記•樂記》稱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孔子尤其重視寓教於樂:「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治民安上莫善於禮」。他認爲音樂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表現在善和美上。孔子相信,充盈於天地,合於陰陽,通於鬼神的禮樂,規範著人類社會的一切,能使人心向善,純化世風,從而保證社會長治久安。由此看來,音樂對社會風氣和倫理道德有很大的影響。
全世界醫改的方向和人類健康的出路在中醫。現在醫療問題不是錢的問題,而是療效的問題。疾病的治療和預防很顯然不是維生素、疫苗、放療、化療和手術的適應症範疇。將病人寶貴的生命和時間花在診斷上只是無知和貪婪的推搪,充其量只是美其名曰,缺乏治療能力,病人愈治愈多,數據每年以幾何級數遞增,徒然令人不知所措、望塵莫及。很多東西不是有錢或捲起袖子就可以解決的。健康方法應是:預防為主、治療為輔、防治結合,才是完善的醫療衛生系統。將身體健康調整好、陰陽平衡,五臟六腑健康,情緒也會平穩、心理也就健康,犯罪自然大幅度減少。此乃釜底抽薪之法,一舉多得,可由根本上解決全世界目前這些棘手的問題。
中華文化重視“靈性”與“身體”來發揮人體的全部潛質,天人合一、身心合一,這是中華文明能高度長期發展而不會產生失衡現象的重要原因。中華文化截然不同於我們這次文明的科學發展方式,甚至對物質的認識亦大異其趣,走的是另一種發展路線,這種文明遠遠超越現代文明。現代人重視的是聰明才智,知識的灌輸、傳遞,卻忽視心靈(內在意識或內在力量),當社會腐化、貪財愛富、好逸惡勞和窮奢極欲的時候,人們就日趨墮落、沉迷於貪婪和權力,這就是人性的悲哀,亦是我們一直強調的身心失衡。
人心不古,表面上算不了什麼,但這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影響深遠,必須防微杜漸,以免養癰遺患(沒有幫人的心、愛心、同情心 ...... 在這個社會是很普通的事情,不需慚愧)。也只有在這時,才能凸顯出中華文化的價值和傳統中醫對身心健康社會和諧的意義。這是中醫對世界的巨大貢獻。
這就是人生價值,亦是我們此行的工作和意義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