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否簡化中醫配藥煎藥的程序?

DuoSuccess.com

不少人認同中醫的價值,但總覺得中醫配藥煎藥的程序太過繁瑣艱辛,甚至視為畏途。

中藥不是不可以將之成品化,而且極為簡單,問題是對療效有影響。

中藥劑型與療效息息相關,同樣配方不同劑型,服用後產生的藥效、持續時間和作用特點都有很大差異,甚至會有相反作用。古人認為:「湯者蕩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緩也,不能速去之。」同為丸劑也有分別:水丸易化,蜜丸緩化,糊丸遲化,蠟丸難化。

綜合考慮物流、倉儲、成本、時效、可行性、操作性、中醫傳統和中華文化的特色等諸多因素之後,我們決定使用湯劑,取其快捷、高效、方便和價廉,適應多成醫院的運作,適應現代的人們(最重要的是這裡包含了中醫獨有和極其珍貴的療效倍增器,即不同的人煎藥療效也絕不相同)。

任何事物均有利弊,此法唯一缺點是稍為麻煩了些。但配多幾次,跑多幾次商場之後,基本所需的藥物就已齊全,以後就不需每次搜尋了;煎熬嘛,反正天天都要吃飯。

 

小常識:同一方劑而言,不同劑型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順序如下:溶液型>混懸劑>散劑>膠囊>片劑>丸劑>包衣片/丸。各式劑型包括:

  1. 溶液型:以湯藥為主,藥物以分子或離子狀態均勻分散在液體中,質點<1nm(納米),吸收快而全,生物利用度最高;
  2. 混懸劑:質點為500∼2000nm,藥物須從顆粒中溶解或釋放後才被吸收,生物利用度低於湯劑而高於其他固體製劑;
  3. 散劑:為粉末狀,沒有體內崩解過程,表面積大,僅受胃腸液浸潤和溶出速度的限制,生物利用度高於其他固體劑型,奏效頗快;
  4. 膠囊劑:水溶性好,服後囊殼在胃中易破裂,藥物可迅速分散、釋放,生物利用度高於片劑和丸劑,吸收較快;
  5. 片劑:分為粉末片、半浸膏片、浸膏片、提純片。因需加入粘合劑,壓片時被擠緊,使藥物的表面積大減,在胃內的崩解速率是影響吸收的主要因素,如加糖衣則使崩解時間更為延長,顯效較慢;
  6. 丸劑:製備時加入了濕潤劑或粘合劑,分為水丸、蜜丸、糊丸、蠟丸等,崩解較片劑更慢。濃縮丸崩解亦慢,滴丸依靠基質在冷卻液中收縮成型,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一般丸劑的吸收速率依次為:滴丸>濃縮丸>水丸>蜜丸>糊丸>蠟丸。